传统中医:桥接古老智慧与现代健康
转载和使用本网站文章及内容请标明来源。

传统中医:桥接古老智慧与现代健康

在过去几十年中,传统中医(TCM)逐渐被认可为最可靠且有效的替代医学形式之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尽管仍存在一些误解和可以理解的怀疑,传统中医的整体治疗方法已经被临床证明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种健康问题。

关于中医的常见误解之一是认为它的解剖学理解缺乏科学基础,且医生仅依赖针灸和草药疗法。然而,历史学家一致认为,伟大的中国医学家和外科医生华佗,开创了麻沸散(麻沸散),一种革命性的草药麻醉剂,能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缓解疼痛。这一发现比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使用乙醚的实验早约540年,并且常与针灸麻醉一起使用。

当西方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正在发展四体液学说时,在中国,黄帝正在教授五行学说。然而,与欧洲不同的是,欧洲的医学教科书籍中有许多解剖插图,由保罗·维罗内塞(Paolo Veronese)和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等艺术家创作,而中国的法律严格禁止人体解剖。不幸的是,华佗因提议对多疑的君主曹操进行脑部手术而被判处死刑,成为历史记载的第一起医患纠纷。他在监狱中焚烧了所有医学著作,并且随着他的处决,许多医学知识也随之失传。

尽管面临这些限制,中药学在医学史上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记载在竹简上的方剂和处方,经过数世纪的测试、验证,临床证明有效。中医在一片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广大土地上得以实践和精进,并且其依据数百万患者的临床经验,经过千年多的历程,不断发展出科学的应用。

关于传统中药学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其中最具权威的著作之一是《黄帝内经》,该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至今仍被视为中医的权威经典。其他著名的作品还包括《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与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属同一时代),以及《本草纲目》,该书由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李时珍编撰,这一时期正好与欧洲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时代相呼应。

传统中医药方中的君臣佐使与现代应用

在传统中药学中,开方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君臣佐使”这一概念。用现代术语来说,这些角色有着具体的药理学含义。“君”代表主要的活性成分,“臣”则是起到增强疗效的辅料,“佐”用于减轻毒性,而“使”则是用于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此外,“药引”作为一种引导药物的概念,可以看作是催化剂,这与现代西医中的方剂和药理学原理是相一致的。这一简要概述只是对约2000年前欧洲朱里·克劳狄王朝时期编纂的《神农百草经》中的一瞥。

在西方,草药学也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传统,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如希腊学者西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的《植物志》(公元前300年左右)和狄奥斯科里德(Dioscorides)的《药物志》(公元65年左右)等。然而,传统中药学常常被视为一种异国新奇事物,许多西方人认识到中医作为医药宝库的巨大潜力。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土茯苓(Smilacis Glabrae Rhizoma),它在1535年被荷兰商人和历史学家扬·林绍腾(Jan Linschoten)描述为“奇药”,在治疗梅毒症状方面的具有奇效。

中国医学自古以来便独立发展,且没有受外来医学影响的历史记载。虽然19世纪初期欧洲医学开始在中国扎根,但传统中医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医常用于解决那些西医尚未有效治愈的健康问题,尤其在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学、胃肠病学和骨科等领域。常见治疗的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A)、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腹泻型或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IBS-D/IBS-C)以及肩周炎等疾病。

如今,传统中医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并通过西医科学标准的考验,涵盖了与植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安全性监测、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相关的各个医学领域。例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代表了抗疟疾药物中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药物类群。虽然青蒿素的提取并不像它听起来那么简单,但该药方确实源自一部古老的中国医学文献——《肘后备急方》,它成书于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

自从中医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青蒿素以来,全球医学界在对这种杰出的植物化学物质及其独特的化学和药理特性进行表征和理解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发现青蒿素和二氢青蒿素的中医医生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临床医学拉斯克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2000年代初期以来,基于青蒿素的疗法已经拯救了全球超过700万人,尤其是在非洲,那里疟疾仍然是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总的来说,传统中医药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相对较少的毒副作用。然而,像所有药物一样,传统中医药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如毒性、副作用和药代动力学问题。确保传统中医药的安全有效使用,需要西医和中医从业者之间的合作,整合两种领域的知识,以实现最佳疗效的患者临床治疗。


昀杉生物医药研究所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外交公寓5号办公楼5-51室
邮编:100600
联系电话:+86(0)10 85324321
电子邮箱:info@apricusbiopharm.com
就诊程序

由具备资质的国内外医护人员及医疗机构提供免费咨询,预约挂号,专家远程会诊评估,预约治疗时间,提供多语言翻译、申请医疗签证、旅行住宿安排及入院接收治疗的全程服务,无额外附加费用。协助办理医疗保险理赔。患者需自行提交完整病例及资料。



转载和使用本网站文章及内容请标明来源。
CONTACT US

Apricus Biopharm All Rights Reserved